时长07:14大小6.64M
你好,我是倪朋飞。
专栏更新至今,咱们专栏最后一部分——综合案例模块也要告一段落了。很高兴看到你没有掉队,仍然在积极学习思考、实践操作,并热情地分享你在实际环境中,遇到过的各种性能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优化方法。
今天是性能优化答疑的第六期。照例,我从综合案例模块的留言中,摘出了一些典型问题,作为今天的答疑内容,集中回复。为了便于你学习理解,它们并不是严格按照文章顺序排列的。每个问题,我都附上了留言区提问的截屏。如果你需要回顾内容原文,可以扫描每个问题右下方的二维码查看。
在为什么应用容器化后,启动慢了很多中,我们一起分析了容器化所导致的应用程序启动缓慢的问题。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案例,Docker 通过 Cgroups 给容器设置了内存限制,但是容器并未意识到 ,所以还是分配了过多内存,导致被系统 OOM 杀死。
这个案例的根源实际上比较简单,Tony 同学就此提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。
我们知道,容器为应用程序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捷,诸如 Serverless(只关注应用的运行,而无需关注服务器)、FaaS(Function as a Service)等新型的软件架构,也都基于容器技术来构建。不过,虽然容器启动已经很快了,但在启动新容器,也就是冷启动的时候,启动时间相对于应用程序的性能要求来说,还是过长了。
那么,应该怎么来分析和优化冷启动的性能呢?
这个问题最核心的一点,其实就是要弄清楚,启动时间到底都花在哪儿了。一般来说,一个 Serverless 服务的启动,包括:
事件触发(比如收到新的 HTTP 调用请求);
资源调度;
镜像拉取;
网络配置;
启动应用等几个过程。
这几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,都可以通过链路跟踪的方式来监控,进而就可以定位出耗时最多的一个或者多个流程。
紧接着,针对耗时最多的流程,我们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监控或者动态追踪的方法,定位出耗时最多的字模块,这样也就找出了要优化的瓶颈点。
比如,镜像拉取流程,可以通过缓存热点镜像来减少镜像拉取时间;网络配置流程,可以通过网络资源预分配进行加速;而资源调度和容器启动,也可以通过复用预先创建好的容器来进行优化。